【海外优青】北京语言大学-诚邀全球英才依托申报

2025-04-14

2025年海外优青

北京语言大学诚邀

全球英才申报

学校简介

图片

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校诞生于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艰难开创时期,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创建的,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

学校目前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交叉学科、医学共11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区域国别学、艺术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国际中文教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其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另有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0个,中国语言文学与国别区域学2个学科先后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和“北京市一流学科”。

学校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等高水平师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团队、区域国别研究协同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育并举、分类培养,在教学科研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4个。

学校拥有27个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基地),其中:重点建设的“区域国别研究高端智库”在中东、中亚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领域全国领先,阿拉伯研究中心连续两届入选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交流联合研究院以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宗旨,致力打造多功能融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创新平台;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世界汉学与中国学话语能力创新引智基地是两个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的“111计划”引智平台,学校同时还建有语言认知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实施语言资源保护国家工程的专业机构;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高校中仅有的两个文科类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由北京市教委支持建设;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和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是两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市汉学话语能力创新中心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汉学话语能力建设为核心工作内容的科研基地和智库平台。

招聘院系简介

图片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生命健康研究院)

学院立足京津冀地区,着重发展与语言及听力相关的健康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科学,大力培养国际化的健康专业人才,致力于推动我国语言听力康复、脑健康和神经康复、心理健康等产业和科技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水平做出贡献。

学院涵盖康复医学技术、脑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临床心理学和语言科学等多个领域,以听力学、语言病理学、心理咨询、语言认知科学等重点优势学科建设为核心,在大健康科学背景下,辐射运动康复、作业治疗、康复护理、医疗大数据和脑机工程等新兴学科和专业群建设,实现各专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力求把学院建设成国际化康复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示范高地。

学院将在海南建设语言听力康复基地,在雄安校区建设北京语言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在张家口及北京门头沟等地建设北京语言大学自闭症心融康复社区。通过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的体系化,突出临床教学中心和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听力语言及神经康复技术的应用和研发中心;利用学校的国际教育资源优势,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听力语言培训中心,建成全国语言治疗师、听力师、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区康复人才培育中心。学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大六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儿研所、北京儿童医院等多家全国著名三甲医院建立了临床教学科研基地,搭建了完整的临床教学体系和临床科研平台。

学院设有语言认知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听语疾病与脑机工程重点实验室(在建)。实验室拥有全国唯一的儿童脑磁图设备,学校累计投入2亿多元经费,用于建设基于核磁和脑磁技术的神经影像及健康大数据实验室、人工听力与脑机工程实验室、听力学实验中心、动物听觉神经生理实验室等,可满足各种实验需求。学院现有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引智平台“111计划”),同时在建听语障碍与神经康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这两个高端引智平台,将支持学院国际高水平学科建设与高端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

信息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由信息科学学院负责建设,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第一个以“中文信息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马希文、张普、宋柔等领域内专家,曾任研究所所长。本学科围绕自然语言处理、语言教育技术、语音信息处理、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软件工程,特别是致力于语言智能与技术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有较为完善的实验条件,设有语言信息处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2016年学校获批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每年资助5000万元作为中心建设经费,有力地支持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在语言认知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中,学院主要承担语言智能与类脑计算方向研究工作。

学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语言智能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积极开展前沿性、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语言学科的交叉融合。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设置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语言智能学习研究所、大数据与知识工程研究所、语言监测与社会计算研究所。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学校于2019年成立了语言智能研究院,依托信息科学学院建设。

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

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是以语言相关高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为核心任务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现设有语言学系、语言资源研究所、语言测试和人才测评研究所、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中国周边语言文化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计量语言学研究中心、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语音研究所、《语言教学与研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期刊)编辑部以及语言研究联合实验室、生物语言学与脑科学实验室。同时,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心、考试安全研究中心、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中国语言学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期刊)北京编辑部、教育部“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虚拟教研室(虚体)、乔姆斯基研究所(虚体)依托或挂靠本院建设。

学院具有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行“导师制”培养方式。学院在语言理论、汉语方言、语言测试、语言政策与标准、语言与脑科学、语言与人工智能、语言与社会文化以及历史语言学、语言资源学、计量语言学、生物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语体语法、韵律语法、文字训诂、语言调查与保护等领域成果显著。

招贤纳士

图片

依托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该项目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引进领域

信息科学与技术、心理学、认知科学、语言科学

申报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限项要求: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申报注意事项

1.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依托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5年3月3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https://grants.nsfc.gov.cn/,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要对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作出承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申报人和用人单位要认真填写申报材料,填写详细的身份证号、护照号和工作履历信息,并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3.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家资助待遇

1.资助强度:100-300万元

2.资助期限:3年

学校资助待遇

1.提供学校事业编制;

2.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绩效;

3.支持组建科研团队,提供必要的科研保障;

4.提供周转住房,人才子女可享受和我校签约的北京市海淀区优质小学和初中教育资源。

联系方式

有意向申报的青年人才,可与相关学院联系,并于2025年4月5日前,将个人简历发送至学院联系人邮箱及人事处邮箱并抄送至info@chinazhigui.com,邮箱主题请明确注明“姓名+北京语言大学海外优青项目”,符合申请条件的,学校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有人才政策、系统填报相关问题可分别与人事处、科研处联系。

人事处联系人:

田老师,电话:82303094

邮箱:rcb@blcu.edu.cn

科研处联系人:

程老师,电话:82303073

邮箱:chengjinhua@blcu.edu.cn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生命健康研究院)联系人:

张老师,电话:82303814

邮箱:zhangwenxian@blcu.edu.cn

信息科学学院联系人:

陈老师,电话:82303134

邮箱:chenqu@blcu.edu.cn

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语言科学研究院)联系人:

曹老师,电话:82303981

邮箱:yukeyuziyuan@blcu.edu.cn

图片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